独家 | 雀巢中国:新常态·新学习发表时间:2016-04-01 16:56 TOP20最佳企业实践分享 | 雀巢中国 分享嘉宾:朱美玲 雀巢大中华区学习及发展总监 学习与发展,使命 雀巢在大中华区大约有超过5万名员工、33家工厂;有四家研发中心,分布在:北京、上海、东莞跟厦门,超过95%的产品是国内生产的。我们学习与发展团队的使命很简单:任何员工都是我们的内部客户;我们是学习发展的战略伙伴,致力于选对的学习平台,以最能够贴近业务的学习方法提供一个最完整的学习方案。 雀巢中国大约有超过20个业务单位。面对庞大的分支机构、错综复杂的需求,我们的内部讲师团队也非常多元化:来自各个不同的业务单位的销售、营销等各领域的团队。 同时,我们建立了雀巢全球的领导力框架,分为多个级别;针对每个级别,有相应的课程,包括:针对中层管理者的“Next1”,以及针对高级管理者的“Next2”,这也是我们跟中欧合作的项目。 新常态,决定了新的学习方式 新常态1:每个人一天可以看34次手机,甚至更多; 新常态2:我们大概用了2.3小时/天,查一些工作上需要的数据。 我记得有一次在讲课的时候,对大家说:“你们知道吗?ZARA这个服装品牌,它们的效率和供应链好到什么程度?ZARA从设计一直到消费者的手里只需14天。”我们的同事不相信,说:“不可能,怎么会是14天。”于是大家立刻查手机。还好,是正确的数字,我当时一直在冒冷汗。(现在这个数字10-15天)。 这就是内部讲师如今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:学员们随时随地具备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,促使讲师时时要更新自己的信息量。 新常态3是“碎片化”。 现在很多学员不愿意上三天的课,觉得太长了。他们希望有的是:给我两个小时,我就能解决问题。这是成年人的学习方式。你给我一次有针对性的培训,我能立刻去卖个冰棍,我觉得很开心。所以相应地,我们也设计了一些新的碎片化的这种学习方式。 ▽举一个案例:雀巢冰淇淋业务线的同事,他们到冬末春天开始的时候都要摆放冰柜。怎么摆放?怎么跟客户沟通?我们设计了一堂1-2天的课,谈怎么摆放冰柜。通过一个月的课程传播,最后达到了100%的投放冰柜率。因为这是一个特别有针对性的课程。 新常态4: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,就是:我现在在演讲,立刻有人拍下照片,然后晒在微信上,跟其他的朋友们分享。然后,我们开始聊、开始讨论自己的所见所得。雀巢也利用了社会化的方式:每一堂课下来,我们就会在学员里建立一个微群组,进行沟通和分享。 这是我们的新常态。 雀巢iUniversity领导力及核心技能在线课程 首先,来看一下雀巢iUniversity的基本构成。 其中,专业技能的课程为全英文版,因此本地员工使用率不是很高;而为新入职的员工准备的在线课程为中文版。于是,我们的国际友人也有反对意见。随后,跟中欧商业在线合作推出的领导力及核心技能在线课程,采用了中英文对照,满足了各方的需求。 在与中欧商业在线制定方案时,我们选了80门课——60门领导力课程,20门核心技能课程,中英文对照,配有测试、视频等等。每一堂课大约45分钟。 这个项目于去年9月份启动。虽然iUniversity是雀巢全球的平台,大概一万个使用者。但是在初步的估计中,我们仍很保守:半年后,假如有2000人上这个平台、起码完成一堂课,就是挺令人满意的结果了。结果半年以后,约有3600个人已经上去,至少完成了一堂课;而且数据显示,已经有1.2万条“学习记录”,注册人数是3600,总共完成了1.3万个“学习小时,即大概每人花了4小时学习。 >>与自己的领导力挂钩 每一个新员工参与一系列的新员工课程,多了解一下雀巢产品、爱上雀巢产品,这是非常重要的;接下去,让员工感到切身相关的就是个人发展。在与中欧合作推出的课程框架里,会把员工自己的领导力跟课程框架相匹配。领导力核心技能与中欧在线课程互相链接,根据层级布局,对应到每个人的成长中。 >>如何为在线学习“刷存在感”? 除了把学习与员工职业生涯的计划或者发展计划做关联之外,我觉得员工有没有兴趣、有没有饥饿感也是很关键的。这就要看我们如何推广:
>>学员反馈 我们积极听取了来自各分公司的学员意见。有趣的是,有员工提出,说:“我们坐班车的时候,可不可以在班车里面给我安装一个Wifi,我可以随时打开电脑然后学习。” 最后,我想分享一个关于怎么讲故事的小故事。因为,我认为怎么跟员工讲故事是非常重要的。故事是这样的: 有一个失明的老人在一栋大楼旁边坐着,他面前放了一个牌子,写着“我是一个盲人,请帮帮忙吧。”很多人走过,但是没有人有反应。后来一位很漂亮的女孩儿走过了,她回头一看,然后忽然拿出一支笔,把这个板子翻过来写了一行字放上去就走了。奇迹发生了,每个人到他跟前的时候开始放硬币了。这一天收获很非常多。 最后,这个老人摸到那个女孩的鞋子,知道她又回来了。 他就问这个女孩儿:到底怎么回事,你给我写了什么? 女孩说:其实意思都一样,只是语气不一样而已。我写的是:“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,太可惜,我看不见了。” 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,有时候换一种角度,效果会大不同。 |
|